查看原文
其他

三篇重磅论文,深度解读疫情下的传播现象

觅游 大羽学长​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作者丨觅游 大羽学长

排版丨觅游 SC



新冠疫情无疑是今年最重要的热点事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通常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概念来指代这类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在新闻传播学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传播与治理,一直以来就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这次推出的疫情论文专题,将为大家持续追踪今年各大学术期刊对疫情的相关研究。


本次介绍给大家的,是刊发于《新闻大学》2020年第3期的3篇特稿文章。

1


《关于我国抗击新冠肺炎新闻发布的实证研究——基于九省区市新闻发布的实证分析和若干对策建议》

对于新冠病毒,科学界对其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而与之伴随的,媒体和公众对病毒的认知也必然是一个由于无知、恐慌到认知、应对、防控的过程。而这一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环节,都需要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


这一方面说明了新闻发布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新冠疫情和复杂的媒介环境也为新闻发布带来了挑战。

在此基础上,这项研究选取了9个省市的60场新闻发布会,分析了疫情期间的新闻发布情况。


这篇文章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分析了新冠肺炎新闻发布中存在的误区以及提出的优化建议。

✖ 误区

❶ 新闻发布会往往只注重现场的召开,忽视多级传播可以带来的扩散效应和累积效应。
❷ 一些省区市新闻发布会的视角单一,缺乏社会关切和公众关心的向量,滞后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❸ 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心态和社会需求关注和平衡不足,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❹ 一些省区市新闻发布会,冗长拖沓,书面化明显,难以贴近公众,制约了新闻发布效果。
❺ 一些发布人经验匮乏,仓促上阵,面对一些可以回应的关键问题常常无言以对。


优化建议

❶ 尽快厘清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信息公开与新闻发布等问题的“边界”,消弭法律、法规间的抵触甚至冲突。


❷ 在进一步信息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要洞悉特殊时期的复杂社会心理,新闻发布既要有利疫情防控,又要有利化解社会矛盾。
❸ 要将新闻发布和媒体沟通作为硬性要求列入执政能力建设,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新闻发布活动不能流于表面。
❹ 类似抗击新冠肺炎等专业程度较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邀请专业领域权威专家参与新闻发布应该成为标配。
❺ 疫情防控的新闻发布,策划能力急需加强,要通过凝练主题,有的放矢,大大提升发布和舆论引导效果。


❻ 要遵循新闻发布规律和借鉴新闻发布成功经验,不断发现问题,补齐短板,与时俱进。


2

《新冠肺炎疫情语境中多元媒介的微博话语表达》


这篇论文对42个不同媒体账号的2万多条微博进行分析,试图不同媒体对疫情报道的差异,以及防疫不同阶段的微博话语变迁。

文章中区分了三类媒体建构新冠肺炎话语的差异,这些差异归纳起来大致如下图:


而在不同的疫情发展阶段,媒体的微博话语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1月:聚焦于宣传动员,强调团结联合。情感特色词汇较多,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致敬”等。


2月:聚焦于相关措施和疫情的防控,体现出较强的权威话语特色。军事风格语汇较多,如“战役”“抗击”“抗疫”等。


3月:体现出较强的国际化与全球化特点。国际化用词较多,如“国际”“全球”“共同”等。


这种话语变迁与疫情初期的不明朗,到严重化,再到全球危机的发展阶段基本是同步的。


从议程设置的角度看,体现了现实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的互动关系。


3


《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风险感知和风险传播模型研究——兼论疫情严重程度的调节作用》

新冠疫情属于典型的风险事件,这类事件中,传播学关注的自然是风险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问题。


传统的传播研究侧重于传播者的视角,如5W强调的“who says what in what channel to whom”。


但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处在信息海洋之中,信息的传播效果主要取决于信息接受者怎么在理解和接收信息,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


所以,这项研究从公众的视角出发,以“who chooses what in what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的思路,对公众在疫情期间的风险感知、风险信息、传播行为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研究的结论可以从下图中体现出来。


首先,在风险信息的获取方面,身处新媒体环境的公众体现了较大的个体差异


不同年龄、教育水平、地域的群体会获取不同的关于疫情的信息,而这又会对公众的风险感知产生显著的影响。不过,总体而言,公众更信任正式传播媒介


其次,风险信息、风险感知、风险传播行为这三者的关系,主要体现为:


风险信息可以直接导致公众对风险的传播行为,但是这种行为也有可能通过风险感知这一中介因素导致,而且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非常显著,要远远高于直接作用。

最后,疫情的严重程度对公众的风险感知和传播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域,如果疫情严重程度不同,那么风险感知和风险传播行为也会有一些差异。



 小结:

上述三篇论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学界对疫情研究的不同面向。


第一篇论文通过对新闻发布的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为新闻发布的后续开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其中学者们指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也可以成为回答这类问题的思路。


第二篇论文对比了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中,同类话题报道的差异,为我们理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差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三篇论文从公众的角度阐释了风险感知对公众风险传播行为的作用,为我们理解人们在疫情期间的各种传播行为提供了学理的支撑。


“疫情论文专题”后续将持续追踪学界关于这一话题的重要研究,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1.孟建,裴增雨.关于我国抗击新冠肺炎新闻发布的实证研究——基于九省区市新闻发布的实证分析和若干对策建议[J].新闻大学,2020(03):1-15+117.

2.孙少晶,王帆,刘志远,陶禹舟.新冠肺炎疫情语境中多元媒介的微博话语表达[J].新闻大学,2020(03):16-30+117.

3.章燕,邱凌峰,刘安琪,钟淑娴,李介辰.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风险感知和风险传播模型研究——兼论疫情严重程度的调节作用[J].新闻大学,2020(03):31-45+118.
-END-



觅游21全程班

【通识核心课+院校辅导】模式 

全面建构课程体系,助力你高分上岸!

👇👇👇

 报名咨询  觅游单单姐或觅游lulu学姐


danjievip4

meetyouky666




全程班榜样







往期精华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